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AI如何赋能教学创新——教学共读第七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29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正逐渐成为驱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力量。627日,一场聚焦于“AI如何赋能教学创新”的教学共读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近300余位热忱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路径。

本次活动由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主办,教育部首批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西南交通大学通识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共同协办,西南交通大学宋爱玲老师作为创新者说X成都召集人发起,由西南交通大学的杨乃琪老师主持。本次活动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交流的教学共同体,共同探索AI技术如何助力教育教学领域,引发教育者深度思考。

活动伊始,召集人宋爱玲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缘起。她表示,活动能以这种方式相聚在此,非常感谢创新者说、教育部首批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西南交通大学通识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教学交流平台,让大家彼此能互相汲取教学灵感。

首先,孙燕云老师领读《与AI对话:提示工程揭秘》。她主要分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提示工程概述、常见技巧、从新手到专家、缺陷与局限和总结。孙老师强调了提示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常用技巧:给出上下文、角色扮演、使用数值、提供选项、提供任务的背景知识、在提示中给出例子、要求按阅读材料作答、拆分问题等。

在常用技巧之后,孙老师还着重介绍了AI更深层次的功能。一是进行文本相似度分析,即计算文本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并转换为数值化的距离;二是能够实现数据到文本的生成。孙老师同时也指出了AI模型生成的缺点与局限,如可能生成文本中的事实性问题;攻击性、歧视性、仇恨性或其他不当内容;模型上下文长度有限及多模态大模型还需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最后,孙燕云老师进行小结时谈到,随着算法和硬件技术的进步,以及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AI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AI不仅将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还将为社会带来更多智能化、高效率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然而,也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隐私及就业等新问题,以确保AI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希望能够借此实现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到教育领域新文化的打造,进一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西南石油大学刘红勇老师作了以《面向未来的教学——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为题的精彩分享。刘老师指出,教学创新的核心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面向未来,去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理念下应该如何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面对学生无法靠自己理解的知识,学生是被赋予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简单地告知需要的知识。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探索如何通过课堂给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和追求个性的空间和环境。

刘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好的教学创新需要考虑三个层面的五个要素:一是教学创新需要支持的学生目标,二是教学创新的关键策略和手段,三是教学创新的效果。所有的教学创新都可以嵌入钻石模型的五个要素来分析,通过这五个要素的分析,可以清晰地判断每个创新的价值。随后,刘红勇老师据此讲解了联合毕业设计钻石模型和工程伦理钻石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钻石模型也取得了极为的显著成果。

第三个环节,西南交通大学王洋老师以《智能时代教学环境的打造——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空间建设探讨》为题作了精彩分享。王老师从智能时代与教学改革、未来学习中心构建、技术工具及面临挑战、应对策略与行动计划四个方面展开讲解。王老师指出,智能时代的教学环境具有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增强的特点,智能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也造就了课程改革与馆院融合实践。立足于西南交通大学的优势和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做出了“大交通”人才培养思路的尝试。以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通过共建特色资源、打造实践基地、开展跨学科教育等方式实现了馆院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有关未来学习中心构建,王老师介绍了美国爱荷华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实践案例。王老师还提到,目前的关键技术工具主要是智能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和自适应学习系统,但仍然面临着技术整合、教师专业发展、隐私与安全等多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王老师提出了持续技术培训、灵活的课程设计、教师支持系统、智能资源管理、多元化评价方法、强化数据保护的全方位多层次应对策略。

分享结束后的交流研讨,更是氛围热烈而深邃,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热烈的交流。老师们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不仅找到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新思路,也对未来教育的愿景达成了共识。当然本次活动还安排了轻松愉快的茶歇时光,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其间创新者说为老师们准备的《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参与者们手捧这本凝聚了教学理念与实践成果的书籍,品茗论道,氛围温馨而活跃。

 

未来已来,教育数字化的探索之路虽长且艰,但通过这样的共读与研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热爱教学的教育者共同努力下,教育的明天将更加光明,更加充满无限可能!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