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虚拟教研室系列活动之特色课程分享活动(第四期)顺利举办。本次分享邀请了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静波老师作了精彩分享。虚拟教研室骨干成员宋爱玲老师主持活动。
在分享活动中,宁静波老师以《国际商法》课程为例,分享了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探索的教学实践,强调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和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宁静波老师从课程难度较大,融合了多学科、多主体、多部门的《国际商法》课程引入,介绍了该课程目标,即培养具备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规则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专业学生。
她表示,起初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并不友好,认为作为经济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与律师行业无关。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强。因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模式和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宁静波老师认为,课程需要将法学与经济学知识形成体系化联系,形成以学生问题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强调国际商学教材还应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相衔接,融入跨学科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等。
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评价改革是实现持续改进的关键。基于这一考虑,宁静波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问题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内容重构和问题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潜移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还能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和能力。
明确以打造问题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思路,通过设计交叉“三融”,问题引领内容重构;问题思维训练为抓手推进教学模式创新;问题思维能力评价带动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这三条路径,来解决课程中出现的学习主线不突出、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
此外,宁静波老师还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为法学类课程本身就具有思政课的天然性,需要有意识地融入。
接着,宁静波老师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八步螺旋教学设计和三步提问法。意在通过情境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提问、分析和解答问题。首先,要选择具有冲突性地案例,让学生在汇报中检查他们对前期问题的理解程度。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检查他们的学习状况。接着,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议题性的问题,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解答。最后将学生的问题汇总,并请老师进行回应和拓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动、互助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最终通过关注问题思维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与修正,以此形成正向反馈。
分享最后,宁静波老师同大家交流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刘老师的教学感悟引起了其他老师的共鸣,大家就分享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