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9:30,2024秋季学期教学共读(第二期)分享活动顺利举办。本次共读分享活动邀请了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张瑾老师作读书分享。西南交通大学杨乃琪老师主持活动。
分享伊始,张瑾老师分享了第一模块——对《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张瑾老师根据自己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整合并讲解了该书的构成与行文思路,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人类与机器智能、机器智能引发的问题、AI向善的思路。
在此板块中,张瑾老师对库兹韦尔的“加速回报定律”进行了总结。张瑾老师对该定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预测作了简单介绍,呈现了在2001年至2050年,人工智能的IQ值位于何种程度以及相应时间段应用AI可以带来何种回报。同时,她也展示该书的作者——索图尔特·罗素对待“加速回报定律”的观点:“定律中的预测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发展得越快的人工智能只会给你越快的错误答案”,呈现出对于人工智能的“另类”看法与观点,并阐释其视角选择的截面和观点缘由。
关于第二板块——“人工智能的滥用”,张瑾老师展示了该书的几种不同观点,其主要包括:控制你的行为、抢走我们已有的工作、篡夺其他人类角色、影响人类的决策。
在“控制你的行为”中,老师分享了本书的观点——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更不易察觉的方法是改变人们的信息环境,让人们相信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决定,并切身例举了何种控制行为。如推荐算法一开始是搜集用户的信息与喜好,给予用户感兴趣、最适配的信息,然后逐渐演变成给用户推荐一些想让用户看见的信息,用户的信息环境被涵化成一种算法建构的“拟态环境”,用户处于这种不等同于“客观真实”的“算法真实”环境之下,准感官统计闭塞、信息感知受限、视野被束缚,进而自身的行为朝向算法所希冀的方向予以施行。
在“抢走我们已有的工作”中,张瑾老师也同样展现了本书论述的常规性体力劳动与简单劳动逐渐被人工智能的发展所替代的观点。在这之下,人们的工作饭碗被抢夺、生存空间逐步被倾轧。
在“篡夺人类其他角色”中,张瑾老师根据书中的核心观点讲解了人工智能如何篡夺及存在被篡夺的角色有哪些。其中,老师分享了机器人“佳佳”模仿人类思维与动作进而展开一系列“类人类行为”——如像互问互答、端茶倒水等一些简单的、常规性的、体力性的劳动行为,而机器人所开展的这些劳动行为已逐步可以替代还需要额外寻求的人力资源。
在“影响人类的决策”中,张瑾老师分享了书中谈及的两种影响模式,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在“直接影响”中,机器凌驾于人类之上影响我们的决策或直接帮我们做出行为决策,人类在此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主动权。在“间接影响”中,影响的角色不是浮于表面的机器人,而是潜藏在背后的制造者、委托人等,他们不会权衡与考虑每个人类主体的利益去设计机器,因此,一些未被考虑在内的人的行为就会被间接影响因而受限。
然后,张瑾老师将分享的内容聚焦到“公众视野”,从今年调查的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数据与观点进行了呈现。在其中,有六成以上的公众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下去会存在失控的风险。同时,大多公众都表示人工智能被应用到自身领域中,自己会存在不安感。其中排在前三的领域主要是医疗卫生领域、人事管理领域、教育培训领域。
之后,张瑾老师结合本书的心得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当下教育领域衍生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行动策略与初步的解决方案展开了讨论。与此同时,张瑾老师也就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进行了详细的研析,主体模块有:技能贬值、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和课程、教育者的作用转变、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大幅减少。
此外,张瑾老师开展了本次教学共享活动的第二模块——延伸讨论,其主题是“重构思维的边界:在AI主导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是否正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其中,张瑾老师设计了一个共享式文档与各老师在线上进行了交流与讨论。这个共享式文档主要有三个维度层级,第一个是“了解老师们感兴趣的AI细分领域的探讨”;第二个是“对于‘在AI主导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是否正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该假设问题的开放交流”;第三个是“探索未来的方向”。
最后,各位老师与张瑾老师对于延伸讨论的主题各抒己见,展开了丰富而多元的交流沟通,其包含对兴趣领域的自我归属、对假设问题的意见判断与批判反思,以及对未来方向探索尝试给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张瑾老师的共享式文档逐步被丰腴。在此同时,各位老师对于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以及应用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也同样有了多元了解和策略性方案。